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,并以《黄帝内经》的问世作为标志。中国历史上有“神农尝百草,一日而遇七十毒”的传说,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、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,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。
本期,我们重点来梳理,秦汉时期的中医药发展情况。
为什么要说一说秦汉时期呢?纵观整个中国历史,秦汉时期是中国史上的第一个强盛时期,也是一个文化政治整合期,这一时期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,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,形成了汉族、汉语、汉字、汉服等基础,也决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。
从中医药典籍上来看,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《难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都出自于这个时代,这其中,《难经》原名《黄帝八十一难经》,又称《八十一难》,是中医现存比较早的经典著作。一般认为难经成书不晚于东汉,内容和秦越人(扁鹊)有很大关系。
另外一本医学著作《伤寒杂病论》是一部论述外感病和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,作者是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,《伤寒杂病论》系统的论述了伤寒、病因、发展等。
作为中医经典著作的《伤寒杂病论》,1700多年以来,该书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,被后世医家所推崇。
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,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,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。
友情链接:
武汉九州邦医药